姓名 | 徐明厚 | 研究 方向 |
能源清洁利用; 洁净煤燃烧; 煤的燃烧理论; 先进燃烧技术; 燃烧污染物生成机理 |
|
---|---|---|---|---|
性别 | 男 | |||
职称 | 教授(博导) | |||
邮箱 | mhxu@hust.edu.cn | |||
电话 | 027-87546631 |
个人经历
起止时间 | 学习或工作单位 | 同时期任职 |
---|---|---|
2011.9 |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化工系 | 访问教授 |
2010.8 |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化工系 | 访问教授 |
2006.1 – 至今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04 – 2014 |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主任 |
2001.7 – 2001.9 | 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械系 | 研究员 |
2000.8 – 2000.10 | 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械系 | 研究员 |
1999.7 – 1999.9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机械与机械电子工程系 | 访问学者 |
1999.7 – 至今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教授 |
1997.10 – 1999.6 | 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械系 | 博士后 |
1994.11 – 1999.6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 | 副教授 |
1992.7 – 1994.10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 | 讲师 |
1989.9 – 1992.6 | 华中理工大学,热能动力 | 博士 |
1986.9 – 1989.6 | 华中工学院,热能动力 | 硕士 |
1982.9 – 1986.6 | 华中工学院,电厂热能动力 | 学士 |
荣誉称号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写组成员
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洁净煤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
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
学术任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985首批创新团队、科技部煤的清洁低碳燃烧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负责人
科技部煤燃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燃烧学分科学会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委员会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洁净煤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
中国空间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编制专家
工程热物理学报、化工学报、热能动力工程、燃烧科学与技术、Proc Combustion Institute、Heat Transfer Research、Asia-Pacific J of Chem Engrg等多个中外学术期刊编委
国际燃烧学会第34届、35届国际燃烧大会多相燃烧分会共同主席
2014年当选国际燃烧学会理事
中澳煤与生物质先进利用国际会议共同主席
基金项目
纵向课题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燃煤PM2.5及Hg控制技术(2016-2020)
◊ 973:
主持973课题:
矿物质细颗粒物燃烧形成与控制研究(2012-2017)
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与协同脱除(2005-2007)
燃烧源一次颗粒物的生成,成核与成长机制(2002-2008)
参与973课题:
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研究(2011-2015)
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控制与健康效应研究(2008-2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
燃煤电厂烟气汞及典型重金属排放和脱除机理研究(2012-2016)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燃煤排放物生成、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11-2013)
燃煤排放物生成、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08-201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燃烧污染与排气净化 2004-2007
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生物质及生物质-煤富氧燃烧过程中灰的沉积及其对传热的影响2016-2019
煤粉O2/CO2循环燃烧过程中灰颗粒的沉积机理研究2016-2020
氧/燃料燃烧方式下燃煤多种污染物生成与协同控制2008-2010
面上项目:
典型西部粉煤灰中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及迁移控制方法研究(2010)
典型西部燃煤电站锅炉煤灰中痕量重金属浸溶特性的研究(2007-2009)
基于自适应化学理论的燃烧过程及其污染物生成模型(2003-2005)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2003-2005)
横向课题
主持企业项目,ALSTOM BOILERS US LLC:ALSTOM12种中国煤种的NOx排放的测试
主持企业项目,ALSTOM BOILERS US LLC:煤焦反应性及NOx生成
主持企业项目,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产业化
主持企业项目,西安热工院有限公司:煤样、灰样和渣样中痕量元素测量
主持企业项目,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吸附剂的痕量元素吸附性能分析化验
主持企业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密集烤房节能优化设计研究
主持企业项目,中国烟叶公司:8m卧式烤房换热器材料及换热性能测评
主持企业项目,上海锅炉厂:3MW试验台燃用高氯煤烟气、烟尘及灰渣中氯含量分析试验研究
主持企业项目,上海锅炉厂:某种高钠煤的基础分析及其燃烧试验研究
主持企业项目,武汉钢铁集团:BFG-CCPP温室气体减排模型及低热值高炉煤气燃烧特性研究
主持企业项目,南阳天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600MW机组锅炉混煤优化燃烧分析
主持企业项目,广西省电科院:褐煤掺烧其它煤种燃烧特性实验室分析试验研究
主持企业项目,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武汉市垃圾采样及焚烧分析
主持企业项目,三井巴布科克公司:印度尼西亚煤样煤质分析测试
主持企业项目,武汉市城市管理局:沥青加热系统集成研发,优化设计及技术服务
成果奖励
国际学术奖励
Coal-fired Bulk Curing System and Technology(燃煤烘烤装备及密集烘烤技术应用系统),(Minghou Xu, Xiaowei Liu), Gold Medal,40th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of Geneva,2012
AusAID Australian Leadership Award (ALA), (Minghou Xu),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 2011
Identifying modes of occurrence of mercury in coal b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pyrolysis, Distinguished Paper in the Stationary Combustion colloquium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bustion, (Guangqian Luo, Hong Yao*, Minghou Xu, Rajenda Gupta, Zhenghe Xu),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10
Investig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 from Chinese Coal Combustion,Outstanding Oral Presentation Award (SPIS Award),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kinawa,Japan(Dunxi Yu, Minghou Xu*, Jiancai Sui, Xiaowei Liu, Yun Yu), Society of Promotion on Industrial Science of Japan
国内学术奖励
燃煤机组复杂煤种掺烧与多污染物深度脱除关键技术及应用,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8。完成人:徐明厚,钟用禄,夏永俊,徐勇敬,刘发圣等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完成人: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刘德昌
燃煤烟叶烘烤装备及密集烘烤技术应用系统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2。完成人:徐明厚,刘小伟,钟存高,熊吉,黄素逸等
燃煤PM2.5及Hg的生成与控制,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完成人:徐明厚,于敦喜,姚洪,盛昌栋,刘小伟
格子Boltzmann模型及数值仿真应用,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完成人:郑楚光、郭照立、施保昌、徐明厚、陈胜
湍流及多相反应流介观模型的新进展,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完成人:郑楚光、柳朝晖、郭照立、周力行、徐明厚、邹春
煤燃烧过程中矿物质变化行为的理论描述及数值模拟,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完成人:郑楚光,邱建荣,柳朝晖,徐明厚,李帆
燃煤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形成、排放及控制规律,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完成人:徐明厚,于敦喜,赵海波,柳朝晖,张军营
其他成果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详细)
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软件2项
参加撰写并出版大型手册1部
出版学术著作3部(详细)
SCI收录论文近120篇(详细)
SCI&EI收录论文250余篇(详细)
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人(详细)
主持承担并完成包括“973”项目课题(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国际合作重大,中葡、中美、中澳国际合作等在内的科研项目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