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2025届研究生第四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举行

本站讯课题组2022级研究生刘彻、张煜、王俊文、罗彬四名硕士于2025428日进行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邀请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小伟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李显教授、汪一教授、张成教授、罗光前研究院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秘书徐义书副教授负责主持。

NO

姓名

指导老师

论文题目

1

刘彻

乔瑜(教授)

富氮厨余水热-活化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

2

张煜

乔瑜(教授)

卷烟阴燃中烟碱等有害组分生成、预测及调控

3

王俊文

乔瑜(教授)

纤维质类厨余水热提质耦合水蒸气气化的实验研究

4

罗彬

乔瑜(教授)

典型含硫工程塑料催化热解过程硫转化特性研究


刘彻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大米、菜叶和猪肉等典型厨余组分,对比了以单一厨余和混合厨余制成的水热焦和活性炭的理化特性,明晰了三种典型厨余组分对活性碳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大米基活性炭具有更优异的电容保留率;猪肉与菜叶制备的活性炭具有高法拉第赝电容;并且用曲面响应法优化了制备流程;最后建立的RBF机器学习模型具体较好的预测性能和泛化性能。

张煜的硕士论文探究了热解温度、氧气浓度对烟丝产物的影响,并对卷烟实际抽吸过程中烟碱等成分的生成及调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氧浓度与热解温度的提高均能促进CO生成,烟碱的释放和热解温度相关性较大;基于定温热解的烟碱释放特性,结合实际抽吸时卷烟的温度分布能够较为准确的建立烟碱释放的定量关系,不同改性方式对主流烟气中烟碱及焦油选择吸附均产生不同影响。

王俊文的硕士学位论文以菜叶作为典型纤维素类厨余代表,研究了其水热-气化过程中有机组分、气化温度、催化剂添加等对整个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液相中5-羟甲基糠醛、葡萄糖、木糖等典型有机组分对水热焦的碳结构、理化性质以及气化性能均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较高的水热温度、气化温度和适宜的水蒸气浓度、Fe2O3添加量可以显著提升水热焦气化反应的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

罗彬的硕士学位论文探究了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在高含硫工程塑料聚砜(PSU)的热解过程中对其硫元素的迁移规律及产物调控的影响。研究表明,550 ℃是最佳热解制油温度,随热解温度的上升硫元素向气相中转移;硫元素主要经历硫醚键及砜基的断裂,与-CH3、-SH等自由基重组生成H2S、CH4S及噻吩类产物;添加HY分子筛可使热解油产率提高至56.2%,同时油相产物中的硫含量从5.4%降至2.0%。

四名学位申请人的硕士论文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格式规范,答辩过程中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经过答辩委员会讨论以及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四篇论文达到了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四名学生工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