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课题组第五次组会

时间:2024年1月11日(周四) 上午8:30 - 11:30

地点:清洁能源大楼N102

参加本次组会的老师有:徐明厚老师、于敦喜老师、乔瑜老师、刘小伟老师、龚勋老师、刘文强老师、周子健老师等。

本次组会共4位汇报人,分别是:20级博士张楚萱、23级博士王大鹏、21级硕士李昱阳、21级硕士王华坤。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前来参加!


汇报顺序及内容如下:

21级硕士李昱阳

汇报题目:碱性吸收剂脱除燃煤烟气中SO3的实验研究

主要内容:燃煤烟气产生的SO3会造成电厂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碱性吸收剂喷射是控制使用高硫煤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引起的高浓度SO3排放的有效方法,但是烟气中复杂的组分会影响碱性吸收剂的性能。本研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探究了吸收SO3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对不同条件下吸附剂对SO3的选择性进行研究,并探究了在实际烟气条件下碱性吸附剂对SO3的脱除率,最后探究了碱性吸附剂对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20级博士张楚萱

汇报题目:溶剂相循环对微藻在乙醇中液化过程中生物油生产及氮转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微藻在乙醇中液化是一种生产高品质液体燃料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额外的溶剂成本,乙醇的回收再利用对于其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在260˚C、9.0MPa超临界乙醇中对小球藻(CV)进行液化,并将分离后的溶剂相(SP)循环利用。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了5次液化实验,研究了溶剂相循环对生物油生产及各产物中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收后SP中水含量逐渐增加。乙醇-水共溶剂作为反应介质,促进了原料中蛋白质的分解和再聚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油收率(76.84%),并提高了其热值(33.53 MJ/kg)。但同时,生物油的相对氮含量由8.03%上升至8.52%,主要以氮杂环形式存在。本文揭示了生物油氮转化的潜在途径,为后续生物油脱氮提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23级博士王大鹏

汇报题目:In situ thermal conversion strategy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enhanced cathode performance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主要内容:水系锌离子电池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环保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阴极材料实现高性能和良好的循环可靠性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牺牲模板将金属离子引入钒氧化物中。该策略促进了纳米化阴极材料的形成,使其粒径减小,活性表面积增大,有利于Zn2+的快速扩散。同时,在0.05 A/g电流密度下提供325 mAh/g的高比容量,采用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分析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界面的变化。此外,利用一系列的非原位表征方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阴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可逆结构变化,以及相应的Zn2+存储的可逆插入和提取机制的理解。


21级硕士王华坤

汇报题目:氨煤共烧中煤粉对氨-N转化影响

主要内容:氨与煤粉共烧是减少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然而,氨燃烧存在NOx排放高的潜在问题。在本研究中,通过沉降炉燃烧实验探讨了煤对氨氮(NH3-N)转化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氨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氨与煤共烧可促进NOx的生成,提高了燃料氮向NOx的转化率。氨煤和氨焦共烧相比,煤对NH3-N转化的影响比焦更强。模拟结果表明,在氨煤共烧中,23.82%的NO来自煤,76.18%来自氨,表明NH3-N是NOx增加的主要来源,氨与煤/焦的相互作用增加了NH3-N向NOx的转化。煤(可分为挥发性和焦)和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氨平均反应速率的总体增加,其中氨的平均氧化反应速率增加的更显著,这导致NH3-N在氨-煤共烧条件下转化为NOx的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