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研究生周育林、刘恩泽硕士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本站讯(通讯员张煜枫)课题组2018级研究生周育林刘恩泽于202061日上午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因受疫情影响此次答辩通过视频会议线上答辩的方式进行,于敦喜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刘小伟教授,刘文强副教授,龚勋副教授,温昶副教授担任本次答辩委员会委员,陈晟副研究员担任答辩督导,徐义书讲师担任答辩秘书。

刘恩泽硕士的答辩题为《并器减排燃煤颗粒物及颗粒态重金属的实验研究和系统优化》,论文主要探究了实际电厂安装聚并器后湍流聚并段对细颗粒物的控制以及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状况,并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聚并平台,同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聚并器内部流场和聚并状态对实验系统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聚并器的安装使得细颗粒物向大颗粒黏附长大的线性,提升了PM1PM2.5PM10的减排效率,其中PM1的减排效果最好。同时聚并还导致了灰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使得气态重金属向颗粒态进行转化。在实验室所搭建的可模拟电厂机组运行工况的聚并实验平台为今后的湍流聚并研究与工业化运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Fluent的模拟结果也对烟气最优流速进行了探讨。

周育林硕士的答辩题为《微藻生物焦低温脱销实验研究》,论文选取了两种高含氮微藻,通过热解制备成为高反应活性的微藻热解焦, 500℃热解条件下微藻中的氮元素在热解过程中形成了吡啶类物质、季胺官能 团和酰胺基团。脱硝反应在温度为 200℃时,螺旋藻生物焦的脱硝效率约为 26%,而小球藻生物焦的脱硝效率可以达到 47%。初反应始阶段物理吸附的效果大于化学吸附,一段时间后样品表面的孔隙迅速被吸附饱和,对NO吸附的以化学吸附为主导。螺旋藻生物焦表面吡啶-N、季胺-N和吡咯-N是参与脱硝反应的关键官能团,而吡啶-N 的氧化物是主要反应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小球藻焦的脱硝反应效率逐渐增高,在300℃时,脱硝效率可达53%。微藻生物焦脱硝成本约为 6964.130/t在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

两名学位申请人的硕士论文研究逻辑严谨,文章结构合理,写作格式规范,答辩过程中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答辩委员会讨论以及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两为同学的论文达到了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