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研究生王津汉、周俊童等六名硕士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2020届研究生王津汉、周俊童等六名硕士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本站讯(通讯员:周俊童)课题组2017级研究生王津汉、周俊童、张煜枫、操吉学、童贤靓、李扬等六名硕士于2020527日进行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其中童贤靓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本次答辩为课题组成立以来首次在云端进行,开创了线上答辩的先河。答辩邀请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敦喜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乔瑜教授、刘小伟教授、龚勋副教授、刘文强副教授、温昶副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副研究员陈晟担任督导,答辩秘书徐义书讲师负责主持。

NO.

姓名

指导老师

论文题目

1

王津汉

于敦喜(教 授)

烘焙对生物质单烧及与煤混烧中灰腐蚀的影响规律

2

周俊童

瑜(教 授)

典型高氮厨余烘焙-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3

张煜枫

刘小伟(教 授)

煤与固体废弃物混烧过程中矿物交互作用对PM0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

4

勋(副教授)

基于钙循环/锂循环吸附CO2的燃煤发电系统特性研究

5

操吉学

刘文强(副教授)

Li4SiO4CO2吸附剂熔融盐掺杂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6

童贤靓

刘文强(副教授)

改性钙基吸附剂小球全流程半工业化制备研究

王津汉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比了烘焙生物质与原生物质在单独燃烧和与煤混烧条件下的金属灰腐蚀行为。研究表明,烘焙生物质燃烧的烟气成分含有较低的氯的含量,但烘焙同时造成了碱土金属与碱金属在灰中富集;氯的释放对腐蚀的减弱程度要远高于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富集对腐蚀的促进程度,因此燃烧烘焙生物质整体上表现出更低的腐蚀倾向。

周俊童的硕士论文探究了厨余烘焙-气化过程含氮物质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表明,烘焙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类厨余含有的糖类物质能够与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抑制NH3的释放;厨余在气化时,烘焙可以有效抑制木质纤维素类厨余NH3的生成,而对蛋白质类厨余HCN的释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张煜枫的硕士论文探究了两种固体废弃物与两种煤混合对燃烧特性及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茶叶茎单独燃烧的颗粒物质量粒径分布服从双峰分布,与大同煤混烧可以抑制PM1的释放,与万象煤混烧的PM1-10明显减少;牛奶盒单独燃烧的颗粒物质量粒径分布服从三峰分布,与大同煤混烧可以抑制PM1的释放,与万象煤混烧的PM1略微增加。

 

答辩现场

李扬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了钙基吸附剂CaO与锂基吸附剂Li4SiO4在应用于燃煤电厂燃烧后捕集CO2时的特性。研究表明,基于锂循环吸附CO2的燃煤发电系统理论发电热效率比基于钙循环的系统高;提高CO2捕集率能有效降低CO2排放系数;在基于锂循环的系统中CO2吸附剂生产阶段与CO2吸附系统运行阶段的CO2排放占全生命周期排放百分比大。

操吉学的硕士论文从所有常见熔融盐横向比对入手,来解决未有人研究的熔融盐选取问题。制备了12种熔融盐改性吸附剂,揭示了各掺杂盐改性效果差异的作用机理,发现熔融盐对吸附剂的性能提升效果与其和碳酸锂混合物的共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童贤靓的硕士论文对钙基吸附剂面向工业化的应用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改性钙基吸附剂小球全流程半工业化制备方法,综合了湿法混合、喷雾干燥技术和挤出滚圆技术的优点,选取三种新型造孔剂缓解成型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究不同种造孔剂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

六名学位申请人的硕士论文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格式规范,答辩过程中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经过答辩委员会讨论以及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六篇论文达到了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六名学生工学硕士学位。